小米智驾更换马甲,引发关注热议,雷军亲自回应,是否意味着公司战略调整或内部调整?对此,各界猜测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战略调整,也有人认为这是内部组织架构的优化调整,具体真相还需等待小米官方进一步公布,小米智驾更换马甲引发关注,雷军回应引发猜测,外界对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战略调整或内部调整持不同看法,真相有待官方进一步公布。
小米汽车官网在深夜里悄然更改了小米SU7新车的订购页面,将“智驾”一词全面替换为“辅助驾驶”,这一看似低调的改动,却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深夜的换名事件可以看出,小米本次更名并非个别配置调整,而是覆盖了SU7的全系车型,从标准版到Pro和Max版,“智驾”两字全面退场,而“辅助驾驶”则强势上位。 这场更名背后的原因,与小米SU7的一起严重事故密切相关,今年3月底,一起小米SU7在高速上发生的悲剧让人们开始质疑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事故发生后,对于小米汽车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危机,而此次更名,可以说是小米对于这场危机的一种回应。 随着事故的影响和行业监管的加强,国内车企开始转向更为谨慎的宣传策略,除了小米之外,其他车企也开始调整自己的宣传口径,工信部对于智能驾驶领域的宣传用语进行了规范,严禁使用夸大或虚假宣传,车企必须严格按照标准,采用如“辅助驾驶”等规范用语,让消费者明确了解车辆功能。 这次更名潮不仅仅是应对监管压力的一种策略,更是车企们在技术突破与合规安全之间寻找合适表述尺度的体现,车企的产品技术性能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名称更加保守,小米SU7虽然更名为“端到端辅助驾驶”,但其各配置的智驾功能并未进行调整。 宣传话术的整顿只是车企责任回归的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车企能否建立起完善的产品全周期安全机制,从研发测试、风险提示到事故后的系统迭代,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车企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改进,才能确保智能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让消费者真正信任和接受。 智能汽车行业近期掀起的改名潮更像是一场文字游戏,但游戏过后,技术短板仍然无法被掩盖,个人看来,车企们需要更加重视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不是过分夸大其智能驾驶功能,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