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机盖的争议,近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有争议认为这仅仅是一场营销闹剧,而有些人则对其真实性表示关注,该机的碳纤维机盖设计引发了广泛讨论,消费者对其性能及实际使用体验持不同观点,这场争议仍在持续,有待进一步观察其后续发展和官方回应。

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机盖争议,营销闹剧还是真实问题?

在2025年5月,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再次引领了车圈的潮流话题,这次,关注的焦点并非其卓越的性能,而是一场关于设计初衷的热烈争论,从装饰到功能,这个话题持续发酵,直到小米汽车官方出面回应,明确了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造型复刻,附带辅助散热功能,这才撕掉了“空气动力学”的标签,这场风波看似源于营销失误,但实际上却让人对小米汽车造车的严谨性产生了质疑。 对于这一设计,需要明确的是,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前舱盖原本是一个“计划外产物”,最初,量产版设计的是普通铝制机盖,在2024年10月的原型车纽北赛道测试时,开孔造型意外受到用户的热烈欢迎,超过80%的用户调研要求复刻同款设计,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工程团队在短短37天内完成了从铝到碳纤维的紧急切换,甚至为此调整了12条产线的焊接参数。 这个仓促上马的设计决策是否埋下了隐患尚待观察,更令车主们尴尬的是,这个高价选购的碳纤维机盖更像是一个“心情件”而非实质性的性能提升部件,许多车主误以为购买后可以提升车辆性能,结果却发现这只是一个外观装饰。 在宣传方面,小米对碳纤维机盖的功能与装饰之间的界定似乎始终模糊不清,发布会上强调的“双风道空气动力学设计”和官网上标注的辅助轮毂散热功能,无形中给了用户一种性能升级的期待,在实际测试中,有车主发现即使鼓风机对着开孔猛吹,纸巾也纹丝不动,拆解后更是发现,风道与车辆的散热系统关联并不大。 面对舆论的质疑,小米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未交付的用户可以选择更换回铝制机盖,已提车用户可获得2万积分(约2000元人民币)作为补偿,然而这一方案却引发了新的争议,有人认为赔偿力度不足,机盖价格与补偿积分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同时改配窗口期过短也引发了车主们的担忧,小米坚持用积分而非现金进行补偿的做法也受到了车主们的批评,他们更希望获得透明的处理方式而不是所谓的“薅羊毛”的机会。 汽车网评认为: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机盖事件本可以成为用户共创的典范案例,却因过度营销和工程妥协而成为了争议的焦点,当车企过于看重网友的需求而忽视基础验证时,正常的汽车研发路径可能会偏离,雷军曾表示,用户能教会我们很多,但汽车工业的进步终究要靠实验室里一步一步测出来的数据支撑,而不是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在追求创新与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对汽车工业的严谨性和基础研究的重视不容忽视。

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机盖争议,营销闹剧还是真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