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格的电池安全新规将于明年7月正式实施,电动车行业将进入“零容忍”时代,新规旨在提高电动车电池的安全性能,确保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电池生产、销售及使用等环节将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将严厉打击,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这一新规的出台将有助于推动电动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整个行业的安全水平。

电动车行业迎来电池安全新规零容忍时代,明年7月正式实施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在此背景下,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了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进入“零容忍”时代,新国标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从企业的技术储备提升为强制性标准,凸显了对于电动汽车安全的高度重视。 新标准在多个维度实现了质的飞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热失控安全要求的提升,相较于旧版标准,新标准对热失控后的安全要求更为严格,要求电池系统在触发单体热失控后,在至少2小时的观察期内保持无起火、无爆炸,且所有监测点温度不超过60℃,这一变化体现了安全理念的根本转变,从争取逃生时间升级为杜绝危险发生。 除了热失控安全要求的提升,新标准还在测试方法和要求上进行了多项重要升级,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和内部加热片触发热失控方法等,以模拟车辆实际使用中的多种场景,确保电池在各种极端情况下都能保持安全。 新标准的实施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产生了深远影响,电池和整车制造商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满足新标准的要求,企业需要升级防火材料、强化电池包结构、提升测试精度等,据行业测算,满足新规的电池系统成本将增加约15%-20%,这种成本压力将加速行业分化,技术实力雄厚的头部企业将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而约30%的落后产能可能面临淘汰。 对于整车企业而言,有自研电池产能的车企将更具主动权,而依赖供应商的车企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对于终端消费者而言,新规实施将带来安全性能的显著提升,但也可能伴随购车成本的增加,消费者需要权衡安全性能和价格之间的平衡。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率先将“不起火、不爆炸”作为电动汽车的强制性要求,不仅提升了本土产业竞争力,也为全球电动汽车安全标准树立了新标杆,这一“零容忍”安全理念的实施,将推动全球电动汽车行业向更安全、更可靠的方向发展。 新标准的实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和挑战,企业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消费者需要关注产品的安全性和性价比;行业需要建立完善的检测体系和市场规范,才能实现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普及和安全基础。

电动车行业迎来电池安全新规零容忍时代,明年7月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