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车企禁止宣传“智驾”,引发了公众关注,尽管如此,智能驾驶技术仍是现代汽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消费者在购买车辆时仍需关注智能驾驶系统的性能和技术水平,以确保行车安全和驾驶体验,消费者仍需了解并考虑车辆智能化程度,做出明智的购车决策。
五一长假过后,车圈的首个大新闻便是小米汽车官网上的“智能驾驶”字样悄然变为了“辅助驾驶”,令人瞩目的是,被视为智能驾驶标杆的特斯拉也紧随其后,将官网的“自动驾驶”更名为“辅助驾驶”,不仅仅是这两家,包括理想、蔚来、鸿蒙、极氪、深蓝等十多个品牌,都在官网做出了同样的调整,将原先的“智驾”相关表述,统统改为了“辅助驾驶”。
这一大规模更名事件的导火索,源自4月中旬工信部召集了十几家车企举行的一场会议,会议明确要求各家车企规范宣传用语,禁止使用如“自动驾驶”、“智能驾驶”、“高阶智驾”、“零接管”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词汇。
尽管有这样的要求,但仍有部分车企在官网宣传上保留了部分原有表述,例如鸿蒙智行官网仍使用“高阶智能驾驶”一词,但在其下方小字中注明了“仅为辅助驾驶而设计”的字样,而推行“智驾平权”的比亚迪,依然有着“智驾引领”、“高阶智驾”的描述,小鹏、魏派的产业页面也依然能看到“智能驾驶”的字眼,尽管官方宣传材料的更换可能存在滞后,但过去几年各家新势力争相宣扬的“高阶智驾”、“第一梯队”、“L2.9999级自动驾驶”等风气,如今应该已逐渐消散。
这一变化对我们购车有什么影响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功能层面,最直接的影响是类似离车泊入、遥控泊车、手机召唤等“人车分离”场景的功能,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被禁用,这是官方对当前车企驾驶辅助功能的限制。
厂商的OTA升级不能再随意推出“测试版”了,如果驾驶辅助相关的OTA升级涉及关键改动,都需要提交给相关部门审批后才能推送,这将会大大延缓驾驶辅助OTA的节奏,同时倒逼厂商对新功能的推出更加慎重。
除此之外,厂商、销售对“智驾”的宣传都会变得更为收敛,此前当“智驾”成为全民热点时,许多消费者在选车时会不自觉地把“智驾”当作核心配置,甚至放弃其他合适的选项,随着绝大多数车企不再重点宣传“智驾”,车市的氛围开始发生变化,消费者也逐渐回归理性思考。
对于这一话题,大家怎么看?是否在购买车辆时,真的会过分关注所谓的“智驾”功能呢?我们期待在评论区听到您的看法。
文|冰心皮蛋
图|来源于网络
注:文章中涉及的图片链接仅为示例,实际图片可能与描述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