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致力于“中国人造中国车”,推动本土化革新,以符合中国市场需求,这一举措正逐步重构全球汽车产业逻辑,展现本土制造的独特优势,通过深度融合本土技术与全球资源,丰田不断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本土汽车制造能力,实现本土化研发、生产与销售的良性循环,这一战略转型标志着丰田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与长期承诺,同时也引领全球汽车产业朝着更加本土化的方向发展。
<span style="font-size:15px;letter-spacing:2px;">在2025年上海车展的镁光灯下,合资车企的“本土化焦虑”被写在每一张发布会PPT上,曾经的“合资标杆”们,在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0%的中国市场奋起直追。</span>
<span style="font-size:15px;letter-spacing:2px;">丰田展台无疑是最亮眼的——当上市首月狂揽2万辆订单的铂智3X旁,聚集众多观众驻足;当四位中国首席工程师(RCE)集体亮相,铂智7全球首发,丰田用“研发决策权移交”的硬核动作,撕开了合资车企本土化突围的新切口。</span>
当多数合资品牌还在“全球标准”与“本土适配”间左右摇摆,丰田已用数据证明:真正的本土化不是配置表的“中国特供”,而是从研发到生产的全体系重构。
上海车展的发布会,更像是丰田的“本土化宣言”。
当展台上“立全球 更中国”的主题与铂智7的鸿蒙座舱、Momenta5.0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交相辉映,丰田正在用行动证明:在这个“本土洞察决定产品定义权”的时代,只有让最懂中国市场的工程师掌握方向盘,才能在自主品牌与新势力的夹击中突出重围。
在合资车企本土化普遍“声量大于销量”的当下,丰田的破局,或许正始于这种“把决策权交给本土团队”的破釜沉舟。

从“市场跟随者”到“规则共建者”
回溯至1964年,当第一辆皇冠轿车驶入第16届广交会,丰田以“进口车”身份叩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此后的半个世纪,丰田在中国经历了从CKD散件组装到合资建厂的历程,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一款又一款高品质车型。
即便如此,丰田也与其它合资车企一样,始终未能真正破解“本土化悖论”——如何在保持全球统一质量标准的同时,满足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座舱、电动化的极致需求?
2022年的数据成为转折点:当年,自主品牌新能源渗透率达到49.5%,逼近50%关口;合资品牌中,新能源渗透率最高的大众ID.系列为6%。
相比而言,彼时丰田在华销量依旧以燃油车和“节能车(HEV)”为主,纯电车型还在初步试探阶段,插混(含增程)车型销量也寥寥无几。
也许这种落差倒逼丰田启动“顶层设计重构”。
2023年上海车展,丰田提出“继承与进化”的新发展主题,秉承以“商品”和“地域”为中心的经营的方针,力求实现中国式进化。
两年后的今天,这一战略进一步升维,丰田宣布两大革命性举措:ONE R&D研发体制与中国首席工程师(RCE)制度。
ONE R&D研发体制将分散在一汽丰田、广汽丰田、比亚迪丰田的研发资源与常熟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 整合,形成中国独立的研发体系,实现研发的跃升。

RCE体制则打破传统,首次任命中国工程师担任核心车型的开发总负责人——柳文斌(负责铂智3X)、王君华(负责bZ5)、叶志辉(负责铂智7)、许天龙(负责下一代卡罗拉)等中国首席工程师,从此站在丰田中国研发决策链中的最顶层。

当中国工程师掌握“定义权”
在丰田研发体系的进化史上,2025年注定是个分水岭。
以往,中国团队只能在日本总部确定的车型框架内进行适应性改进,但现在,“RCE对车型从研发到销售整体都要负责”,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总经理小西良树表示,也就是说,RCE制度赋予中国工程师从产品研发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决策权。

铂智3X的诞生便是例证。
这款定位14万元级搭载智能驾驶辅助的纯电SUV的车型,在立项初期便明确“面向年轻家庭用户”的目标——研发团队在新车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