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辅助驾驶”的概念,一些人似乎将其视为一个无所不包的“筐”,什么都往里装,在祛魅时刻,我们需要明确区分辅助驾驶的真正含义和范围,避免过度夸大其能力,确保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正确理解。

临近车展,行业的“智能驾驶狂欢”终于落下了帷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狂飙”的智能驾驶潮终于踩下了刹车踏板,按下了暂停键,这一转变的代价是巨大的。
车展前后,关于智能驾驶和辅助驾驶的发布内容非常丰富,在各大展馆中,主机厂人员和零部件厂商的人员络绎不绝,洽谈对接,时不时还有主机厂大佬和零部件大佬互相拜访,我在小鹏展台,就遇到了蜂巢能源CEO杨红新,上楼跟何小鹏会谈(与智能驾驶无关,仅举此例)。
而“辅助驾驶”,也成为本届车展零部件展馆沟通的核心词,就像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毕竟,谁都不敢顶风提‘那个’词嘛”。
</p>
<p>
要说智能驾驶芯片谁的“朋友圈”最广,地平线应该无出其右,在很多展台,都摆出来征程系列的J6E/J6M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因为芯片的价格基本统一,J6平台将城市NOA硬件成本压缩至5000元,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们,就只好自己来承担“卷”的成本了。
</p>
<p>
轻舟智航推出基于单J6M的端到端城市NOA解决方案,轻舟智航方面表示,这标志着其在“安全智驾”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并实现了极致性价比,能跟Thor U相PK的J6P要到2026年才能出来,现在出现几家基于Thor U的解决方案,看来,英伟达的老大黄仁勋这两趟真是没白来中国。
</p>
<p>
我在卓驭(也就是大疆车载)的展台,看到了最新的“激目系统2.0”(激光雷达哪家的没讲),还有基于Thor U/Thor X的L2级辅助驾驶控制器方案展示,为什么没有地平线的J6P的方案呢?来讲解的工程师告诉我,Thor U年底能量产,但J6P不知道啥时候能出来。
</p>
<p>
而黑芝麻也在做“最后的斗争”,发布了“安全智能底座”,其主板上标配一颗C1200家族的芯片,同时驱动液晶仪表、中控车机系统,以及中阶辅助驾驶方案,毕竟份额跟地平线差距过大,能有多大效果难说。
</p>
<p>
首次参加上海车展的Nullmax展示了四款量产级MaxDrive方案,其中舱驾一体方案就适配黑芝麻的C1296芯片,基于黑芝麻A2000平台也有开发,随着纵目科技跌落神坛,行业进入“技术达尔文主义”,Nullmax的生态化探索,恐怕还是要直面车企自研与资本寒冬的双重压力。
</p>
<p>
另外一点,就是虽然大家嘴上都在说“纯视觉路线”,手底下都在暗戳戳地加装激光雷达,同样,轻舟智航的软硬协同联合优化方案,也有激光雷达的应用,并表明提升了性价比,激光雷达也像禾赛科技CEO李一帆所说的,“从功能件转为安全件”,加上价格差不多降到了1500左右,都装得起,我还问到了,目前禾赛ATX的价格,大概在1400左右,这跟速腾聚创的价格差不多了。
</p>
<p>
激光雷达的线束之争也上升到了四位数,禾赛有1440线,而速腾聚创则马上发布2160线,这竞争端的是一个激烈啊。
</p>
<p>
对于端到端应用比较重要的云端“世界模型”,商汤绝影在车展展示了“开悟2.0”的版本,展台上的工程师也在迎接着络绎不绝前来询问的人群,包括我在内。
</p>
<p>
当仁不让的华为,则凭借自己的WEWA世界模型架构向更高进发,但最终世界模型的应用能到什么程度呢?目前还不知道,只是,L4在我碰到的这些供应商的眼里,似乎是遥遥无期的。
</p>
<p>
<strong>主机厂更加依赖Tier1</strong>
</p>
<p>
随着终端的越来越“卷”,车企推出新品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头部智能辅助驾驶Tier1的依赖反而越来越强,原因无他,术业有专攻,供应商的Know-how(技术诀窍)并不是主机厂能完全掌控的,才有“全栈自研”到“全栈可控”的转变,毕竟,主机厂不能动不动就像智驾公司那样大批招人再大批裁人,影响面太大,做不出来。
</p>
<p>
看得越多,越觉得是这样,所幸,当“智驾平权”不再喧嚣之时,现实的脚步却越来越快,Momenta的解决方案,正在大杀四方,根据最新的数据,Momenta的车型定点数已经达到130+,截止去年底已量产交付26款车,Momenta CEO曹旭东在车展发布会上披露:搭载其方案的量产车即将破30万台。
</p>
<p>
车展首日,本田Honda宣布与Momenta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再加上一汽丰田、上汽通用别克、上汽通用凯迪拉克、上汽奥迪,5大汽车品牌与Momenta宣布合作,在今年全民普及辅助驾驶的浪潮中,Momenta实实在在撑起了车企智能辅助驾驶量产的半边天。
</p>
<p>
除了广汽丰田的铂智3X用上了Momenta 5.0一段式端到端方案,一汽丰田bZ3、bZ5也会用,加上月底即将上市的东风日产N7,日系丰田、本田、日产在中国市场的新一代电车,全部选择了Momenta方案。
</p>
<p>
真正的大佬也没闲着,车展上,华为通过M9和新M5 Ultra搭载的ADS 3.3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而且2025款问界M9新增3颗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3颗分布式4D毫米波雷达矩阵等硬件,向场内各对手示威。
</p>
<p>
在车展前两天,华为还发布了ADS4.0,采用WEWA架构(World Engine+World Action Model),以及高速L3商用解决方案,还有车位到车位P2P 2.0和泊车代驾VPD 2.0,那个什么领先,确实还是蛮厉害的。
</p>
<p>
智能驾驶应用的争夺,也从早期的高速NOA到现在的城市NOA,并迅速转到“车位到车位”功能,这方面,常规的说法是P2P,吉利的命名是D2D,对于代客泊车AVP这个事,出事后,大家在车展上还是很谨慎的。
</p>
<p>
毕竟,车位到车位在工程方面来说,难点在于要解决泊车和行车切换场景的时机问题,各家有各家的方法,似乎能量产的并不多,问了几家,都是在谈的状态。
</p>
<p>
就像前面所说,主机厂们现在也在不断询问各种智能驾驶的解决方案,看谁家做得好,从这点出发,有个感叹,说“智能化不客气了”的奇瑞,用的智驾供应商可真有点多啊。
</p>
<p>
还有一点,对于传统的零部件巨头来说,其实智能驾驶领域的威胁还是蛮大的,对这些新领域的Know-How它们并没有太多的积累,得重新开始,非常累,我在大陆的展台,听到旁边两位讨论大陆的解决方案,说“繁星Astra的方案很到位,追赶的速度确实很快,还得看实际应用的情况。”
</p>
<p>
很多人说这次车展厂家的智能驾驶的传播老实了,没有之前那么浮夸,但实际上,随着传统巨头的躬身入局,智能驾驶辅助领域的竞争更加硝烟弥漫,今年车展,供应商的地位和声量前所未有地高,参加过5次上海车展,这次是最不一样的,也算一件行业幸事。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