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车话】欧盟针对中国市场的动作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特斯拉被指向成为焦点,在“懂王”的喧嚣声中,欧盟似乎对中国市场采取了一种策略,而特斯拉似乎被这一剑戳中,这一事件引发了行业内外的热议和关注,具体细节和影响尚待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如果你今年三十五岁出头,混过二十年前的中文互联网论坛,那么想必会对上面这段广为流传的陈年老谣,有那么点印象。

图|硬指着三十五年前这个八万能不亏本,逗我呢?
这个谣言甚至后来还有升级版,笔者2020年末,亲耳听到某位在临港超级工厂任职的特斯拉员工,那哥们表示,其在入职之初接受培训时,也不知是人事行政部还是人力资源部的人曾经满嘴跑火车宣称——Model 3国产版本最初想定个八万八的售价,结果“上边”不同意——你们这么定价,其他车企还怎么卖?
“啊???这话你信么?”
问题一出口,那哥们就是重重一声“哼”,在沉默几秒钟后,这位一顿道:“我就是负责供应链的……当时(听到这话)瞬间有了种入了个‘草台班子’的感觉!”
桑塔纳的老谣,网上网下许多地方早就辟了无数遍谣,这里就不在累牍了,至于上面这个关于国产Model 3最初定价的“淡”,更是不值一驳,因为特斯拉迄今为止的毛利率最高值为32.9%,时间是2022年Q1,除非有人相信,马老板来中国建厂是打算真心搞慈善。

图|马老板,来中国建厂真的不是为了慈善!
“History does no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often rhyme”(历史不会重演,但它经常押韵)是一句因为被错误翻译为“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同时作者被错误冠以马克·吐温大名而广为流传的另类“名人名言”,虽说马克·吐温没说过这话,而且也不是广为流传的那个意思,但联系到现状,其实这话确实挺有道理的。

图|马克吐温:相比炮制各类“鸡汤”,我更喜欢和“天使鱼”厮混
因为就在这个礼拜,随着中欧关于新能源汽车关税取代方案的落地,当年桑塔纳售价的段子,虽然并无现实中的“原作”,现在却有了精神“续作”——
根据双方议定的以最终协议价格取代关税的解决方案,在国内指导价格13.98万元起售、优惠后落地价格12万起的名爵MG4 EV,其欧洲的起售价格将上调至3.5万欧元,折合人民币超过29万元。
作为关税的替代方案,中欧新能源汽车“协议价格”的核心,是围绕一个最低价格机制的框架展开的,下面详细说下,目前双方已经谈妥的这个协议——
根据目前达成的方案,中国出口至欧盟的电动汽车需遵守一个3.5~4万欧元的“动态最低价格”标准,欧洲方面希望以此覆盖紧凑型至中型主流车型,避免冲击到低于3.5万欧元的区间的主流欧洲汽车市场。
欧洲方面认为,3.5万欧元的下区间,可以与欧洲本土同级别电动车型(如大众ID.3、雷诺Mégane E-Tech)的售价大致持平,这样做既保护欧洲车企的利益,又对中方作出了适当的让步,使得中国车企出口欧洲的产品能够保留合理利润空间。
所谓“动态调整机制”,核心参考标准将包括原材料成本波动(如电池材料价格),以及市场供需变化(如充电设施普及率),外加一个通货膨胀率的考虑因素,每季度或半年进行评估调整,避免僵化执行,若碳酸锂价格大幅上涨,可能上调最低价格门槛,反之则适度下调。
相关协议生效后,原有的自2024年10月开始实施的,对中国出口欧洲新能源汽车最高45.3%的进口关税将被终止,转而以最低价格机制作为主要贸易规则,所有在2025年6月1日前出口至欧盟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欧盟方面在本次协议后将视为库存车辆给予豁免,但要求在协议正式生效半年内销售完毕。
这份协议是附带配额限制的——中国车企每年总计可以有50万辆的市场准入额度,超出部分需相关车企在欧盟国家进行生产,或是“通过技术合作满足要求”。

图|其实吧,国产新能源在欧洲市场上卖的并不便宜——相比国内售价,问题在于,欧洲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实在太糟,导致本土生产的价格一直打不下来
而作为保证以及监督,欧盟要求中国车企提供全供应链成本清单,防止通过拆分零部件(如电池、电机单独报关)变相降低整车售价,而且所有通过上述协议出口欧洲的车辆,必须保证“三电”等核心部件有60%的中国本土化率,以防范第三方国家贴牌转口,而所有售价超过4万欧元的车型,如计划同步在欧洲上市的蔚来ET9、已经在欧洲上市的小鹏X9等高端车型,将不会受到上述最低价格限制,属于明确鼓励中国车企向欧洲高端市场突破。
双方约定协议将于2025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过渡期至2025年底。
协议价格”具体内容的正经叙述,就到上面为止。
就笔者个人观感,始于2023年末,由法国马克龙政府直接牵头撺掇起来的这场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贸易摩擦,原本可谓攻势凌厉——最高45.3%的进口关税,足以让所有售价低于4万欧元的中国新能源出口车型丧失价格优势,整体利润被关税吃去大半,反正是摆出了彻底逼退中国车企的架势。

图|其实现在这样,总比支付关税要好,毕竟提价之后,企业还能多赚不少,也不怕某些品牌跑到哪里价格战打到哪里了
即使2024年10月关税落地后遭到了中方的坚决反制,欧盟表现出了用“协议价格”来妥协的架势,但在双方最初的谈判中,欧方团队也屡屡抛出各种奇思,摆明了磨洋工的态度,即使僵持到去年末,逐渐开始软化立场,仍一度坚持以4~4.5万欧元作为最低价格区间,须知,奥迪A4车型顶配的2.0TFSI高功率四驱版,售价也不过4.62万欧元。
简而言之,当时欧盟方面的态度,摆明了切断中国产新能源汽车进入欧洲中低层走量车型市场的架势,即使后来我方反复交涉,甚至愿意在部分其他领域进行交换,能够换来的妥协也仅仅是降到4万欧元上限。
这本来可能成为一场真正的马拉松谈判,迁延一年甚至更久,并且最终可能达成的协议,将会设置一个对中国车企更为不利的限价,然而就在双方纠缠不清之际,懂王的“对等关税”突然杀到……

图|懂王的私人算盘么……由于并不直接涉及汽车,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反正懂的都懂
纵观本次“协议价格”的落地,到底谁最吃亏呢?毫无疑问,笔者投票给特斯拉。
目前在欧洲最便宜版本的特斯拉车型,Model 3的起售价是4.2万欧元,ModelY则是4.5万欧元,在欧洲已经亮明标准,模糊空间被彻底消除的当下,国内车企大可以按照4万欧元的限价,将一众中高端定位的纯电、混动产品引入欧洲市场,例如腾势N7、智界R7、阿维塔07、极氪7X等等,只要卡着4万欧元一线进入,便不会再有任何的阻碍。
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已初步打下口碑的今天,其实今日的欧洲汽车市场,反而没了现阶段国内市场那种对特斯拉“钢铁侠”的滤镜加成,换而言之,美国车还是中国车对于欧洲车主而言,实际是站在同一个基准线上的。
<img class="imgbox" src="https://www.baoxiaoke.com/zb_users/upload/2025/04/20250427170100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