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疫苗只需打一针,如某些新型疫苗,其研发目标是长期免疫保护;而有的疫苗需要每年接种,如流感疫苗,因为病毒易变异,需要年度更新疫苗以应对新病毒株,疫苗使用频次因疫苗类型、保护期限、病毒特性等因素而异,总体而言,疫苗接种计划需根据病原体特性和人体免疫记忆来制定,以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今天是4月25日,也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关于儿童疫苗,许多家长可能觉得复杂,因为不同疫苗的接种时间各不相同,有的疫苗只需接种1针,而有的疫苗却需要每年接种,这背后的原因究竟为何呢?让我们从疫苗的免疫程序开始探讨。 免疫程序是疫苗接种的核心,它取决于多种因素,疫苗类型是一个重要因素,活疫苗通常只需接种1到2次就能提供长期保护,而同类灭活疫苗可能需要接种更多剂次才能获得相似或更好的免疫效果,乙脑疫苗就有免费和自费两种选择,接种不同的疫苗需要不同的程序。 疾病的特性也会影响疫苗的接种程序,有些病原体会出现变异,导致之前接种的疫苗免疫反应降低或失效,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定期或每年接种新抗原制备的疫苗来应对变异后的病原体,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因抗原蛋白突变而产生新的毒株,因此每年都需要接种新的流感疫苗。 免疫持久性也是一个考虑因素,有些疫苗提供的保护可以持续多年,而有些疫苗的的保护可能随时间减弱,需要通过接种加强针来维持免疫效果,百日咳疫苗的保护作用会随着时间降低,目前我国没有用于6岁及以上人群的百日咳疫苗,因此除了做好防护和保持免疫系统正常外,没有更好的预防方式。 除此之外,疫苗的免疫程序也会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的免疫程序就随着研究的进展而发生了变化,有的多剂次疫苗的免疫程序也会因为疾病风险差异和疫苗有效性证据的变化而变化。 除了常规的免疫程序,还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重新接种疫苗,癌症患者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可能需要全面重新接种疫苗以恢复疫苗诱导的免疫力。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接种疫苗都至关重要,疫苗的免疫程序是综合考虑了病原体本身、疫苗工艺、卫生经济学、个体因素等多种因素后确定的,无论是单剂次接种疫苗还是多剂次接种疫苗,我们只需要按照疫苗说明书或相关指南建议接种即可。 目前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节日名称的更新、成人预防接种体系的建立等,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癌症患者等)的免疫接种建议虽然已经有了国内外专业机构支持,但由于疫苗类别和疫苗认知等原因,这些建议在国内难以触达。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对个体和社区的健康都具有极高价值,随着科学的进步,疫苗的接种策略和管理方案也在不断优化,对于普通人而言,只需要做到相信科学,及时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