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面临困境:销量急剧下滑,质量危机凸显,品牌认同度迷失,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smart汽车销量崩塌,同时质量问题频发,导致消费者信心受损,品牌定位和形象也陷入迷失状态,亟待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2025年3月7日,吉利与奔驰联合打造的smart品牌发布了关于2024年全球累计销量的喜讯:共计售出12.97万辆,这一数据立即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在2024年的前11个月,smart仅交付了4.39万辆,意味着在最后的12月,他们需要完成一项近乎奇迹的任务,即交付8.58万辆车辆,相当于日均交付2768辆,远超过其历史峰值,这一令人惊叹的销量曲线,正是smart电动化转型的缩影。

这个曾以灵巧身姿穿梭欧洲街头的经典品牌,在背离"城市出行专家"的初心后,正深陷销量崩塌、质量危机与品牌迷失的三重困境。

当精致小车变身"三不像",smart品牌的灵魂迷失了方向,自1998年诞生以来,smart曾以独特的造车理念重新定义城市出行,工程师们引以为傲的"将四轮汽车塞进两轮摩托的停车位"的理念,使其在巴黎、罗马等欧洲古城成为现象级产品,自吉利与奔驰重启品牌后,这份坚持了23年的造车哲学被彻底颠覆,首款纯电车型——精灵#1的亮相,市场对其是否还是真正的smart产生了质疑。

Smart品牌深陷困境,销量暴跌、质量问题频发与品牌方向迷失

这种背离在精灵#5上达到顶峰,这款"方盒子"越野SUV的硬派造型、四驱系统和起售价19.98万,彻底撕碎了smart的最后一丝品牌印记,尽管官方宣称"72小时大定4527台",但实际交付量却远低于预期。

Smart品牌深陷困境,销量暴跌、质量问题频发与品牌方向迷失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混乱的定价策略,当精灵#1的起售价达到21.99万时,消费者发现其在续航、空间、智能化等方面均不如比亚迪海豚等15万级别的车型,这种"伪豪华"的定位导致销量急剧下滑。

Smart品牌深陷困境,销量暴跌、质量问题频发与品牌方向迷失

面对销量颓势,smart采取了降价策略,这种价格战不仅未能长期见效,反而摧毁了品牌根基,早期车主在维权群控诉,提车短短三个月就亏了五万,而在前一年的成都车展上,smart品牌全球公司CEO佟湘北曾表示:“我们不会单纯地堆料或者单纯地降价,我们在品牌方面能够做的,就是坚持自己。”更讽刺的是,降价后的精灵#1与#3价格高度重叠,形成了内部竞争的局面。

Smart品牌深陷困境,销量暴跌、质量问题频发与品牌方向迷失

质量问题的集中爆发,彻底击碎了市场换市场的幻想,车质网数据显示,smart车型投诉量激增,问题集中在动力电池故障、智驾功能未兑现、车辆噪音等方面,质量问题叠加售后服务滞后,导致经销商压力剧增,多家旗舰店选择退网,smart之前需要付费开启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等功能也败光了路人好感,消费者普遍认为smart此举涉嫌二次收费。

Smart品牌深陷困境,销量暴跌、质量问题频发与品牌方向迷失

内部管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Smart中国营销公司的CEO易寒的决策引发了内部员工的不满和抵触情绪,这种朝令夕改的决策暴露出合资公司的治理难题:奔驰追求品牌调性,吉利追求市场规模,职业经理人只能在夹缝中短期逐利,这种撕裂在战略层面更加明显,当其他品牌在特定市场发力时,smart的战略选择失误使其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

Smart品牌深陷困境,销量暴跌、质量问题频发与品牌方向迷失

站在2025年初的时间节点,smart的困局已不只是品牌存亡的问题,其对既有优势的盲目抛弃、对市场趋势的误判、对用户需求的漠视,是许多传统巨头身上的顽疾,若smart能重拾初心,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精品电动小车,用扎实技术取代浮华营销,这个沉睡的精灵或许还能苏醒,否则,smart可能会因背叛自身基因而走向衰败。

Smart品牌深陷困境,销量暴跌、质量问题频发与品牌方向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