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大佬们的财富差距日益加大,李想、何小鹏等富豪的财富持续增长,而与之相对的是部分人的收入不如白领,这种现象引发了关于车圈是否真正践行共同富裕的质疑,具体情况仍需深入了解和分析。
《中国车企管理者薪酬状况》在朋友圈引起了广泛关注,理想汽车的薪酬体系堪称“互联网思维”的集大成者。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的薪酬结构十分独特:名义年薪高达6.39亿,但实际到手只有266.5万元,其余6.36亿全是“期权激励”,只要完成年销50万辆目标,就能解锁1800万股股票奖励,这种薪酬结构鼓励高管们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 相比之下,理想汽车其他高管的薪酬也十分可观,执行董事马东辉年薪4027万,CFO李铁3916万,两人期权占比均超88%,体现了公司在高管激励方面的力度。 零跑汽车的高管薪酬同样不遑多让,非执行董事金宇峰年薪3197万,高级副总裁曹力2242万,显示出公司在吸引和留住高管方面的不懈努力。 小鹏汽车则上演了“逆袭剧本”,虽然何小鹏的年薪只有167万,看似平平无奇,但公司偷偷给他发了价值25.5亿港元的限制性股票,相当于每天睁眼就有700万进账,这种薪酬结构让人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闷声发大财”。 传统车企中也不乏“隐形富豪”,比亚迪的王传福和长城汽车的穆峰等高管,虽然名义上的薪酬并不高,但他们通过持有公司股权,实现了巨大的财富增值,而一些国有车企的高管,如广汽的冯兴亚,虽然面临集团利润暴跌的情况,但他们的薪酬仍然相对稳定。 新势力的“天价期权”背后,是资本赌局和未来的预期收益,李想的6.4亿期权背后,是投资人对“5.万辆年销”的疯狂押注;零跑高管们的千万年薪,则是对“全域自研”技术路线的集体对赌,传统车企的“股权至上”则是另一种生存智慧,用股权绑定企业命运。 国有车企的“薪酬天花板”则暴露了其转型困境,在应对新能源冲击和社会舆论平衡的同时,国有车企只能在“降本增效”中拿高管开刀,广汽利润暴跌81%仍给冯兴亚发198万,已是体制内最后的倔强。 在这一连串令人羡慕的数字面前,我们不禁要思考:消费者迎来的到底是造车神话还是造富神话?真金白银买的到底是车还是高管们的期权?在车企销售宣传时,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其宣传内容,了解其背后的真实情况。 知嘹汽车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