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从激进到务实的发展过程,在上海车展中展现出了明显的趋势,本次车展的十大观察点背后,反映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成熟与转变,从追求快速扩张到注重质量提升,从单纯模仿到自主创新,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成人礼”,逐步走向稳健发展。

上海车展观察,中国汽车业的成人礼蜕变之路

</p>
<p>
    以“拥抱创新 共赢未来”为主题的2025上海车展与往年大不一样!
</p>
<p>
    有些厂商不在了,有些技术趋势确立了;有的人低调了,有的人觉醒了。
</p>
<p>
    连续逛展好几天之后,我总结了10个观察来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一下!
</p>
<p>
    <p>
        <img class="imgbox" src="https://www.baoxiaoke.com/zb_users/upload/2025/05/20250509113507174676170757933.png" alt="图片" /> 
    </p>
</p>
<p>
    <strong>01、新能源占比超70%</strong> 
</p>
<p>
    2025年上海车展共展出车辆1366台,其中新能源展车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但公告上说占比已超7成;
</p>
<p>
    我查了查,2023年上海车展共展出车辆1413台,其中新能源展车513台,占比不到4成;
</p>
<p>
    我又查了查,离2025上海车展最近的2024广州车展展车总数1171台,其中新能源车512台,占比也只有43%;
</p>
<p>
    新能源展车近30%比例的提升,展现出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转型的明确趋势,这也与《一本书看懂新能源汽车》中所预测的相一致。
</p>
<p>
    更大的好消息在于:引领电动化风潮的,是中国车企。
</p>
<p>
    <p>
        <img class="imgbox" src="https://www.baoxiaoke.com/zb_users/upload/2025/05/20250509113508174676170885267.png" alt="图片" /> 
    </p>
</p>
<p>
    <strong>02、外资品牌加速“中国化”</strong> 
</p>
<p>
    拳怕少壮!
</p>
<p>
    曾经不可一世的外资厂商这两年被国产厂商逼到了墙角;
</p>
<p>
    但“老姜”还有三分辣,一头雾水地懵了几年之后,合资厂商逐渐回过了神。
</p>
<p>
    别克拿出了中国本土团队开发的逍遥超级融合架构,辅助驾驶与Momenta合作并且实现端到端;
</p>
<p>
    上汽大众发布首款增程式概念车ID.ERA,尽力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合作伙伴也是一箩筐;
</p>
<p>
    上汽奥迪推出奥迪 E5 Sportback,华为辅助驾驶、800V高压快充等中国消费者喜欢的东西集体上车;
</p>
<p>
    东风日产拿出全新的日产N7,完全按照中国市场主流标准打造,DeepSeek、高阶辅助驾驶、冰箱、零压座椅、高通骁龙8295,能上的尽量上;
</p>
<p>
    丰田罕见地喊出了“立全球、更中国”的口号,将研发决策权下放。
</p>
<p>
    面对占据强势地位的中国厂商、中国技术、中国设计潮流,合资厂商不再扭扭捏捏,不再自我安慰,虚心学习的越来越多,风凉话消失不见。
</p>
<p>
    态度决定一切,他们或许真能打个翻身仗。
</p>
<p>
    <p>
        <img class="imgbox" src="https://www.baoxiaoke.com/zb_users/upload/2025/05/20250509113509174676170945092.png" alt="图片" /> 
    </p>
</p>
<p>
    <strong>03、新势力继续洗牌</strong> 
</p>
<p>
    这两年合资厂商日子不好过,但部分造车新势力也不容乐观。
</p>
<p>
    本次上海车展,哪吒、极越、高合消失,欠薪、停产、破产重整、销量闪崩,各有各的麻烦,国内造车新势力开始新一轮的洗牌;
</p>
<p>
    另一边,小米等新势力的销量却出现了火箭式蹿升,即便雷军不来,小米展台也是人头攒动。
</p>
<p>
    有的冲上快车道,有的被甩下车,汽车行业本是如此,生动而又残酷。
</p>
<p>
    <p>
        <img class="imgbox" src="https://www.baoxiaoke.com/zb_users/upload/2025/05/20250509113510174676171061992.png" alt="图片" /> 
    </p>
</p>
<p>
    <strong>04、华为继续攻城略地</strong> 
</p>
<p>
    “哥不造车,但造车的江湖上到处流传着哥的传说。”
</p>
<p>
    上海车展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自己占了一个展位,展示了乾崑新一代辅助驾驶系统ADS 4、固态激光雷达、舱内激光视觉传感器、分布式毫米波雷达等最新的研发成果。
</p>
<p>
    合作伙伴包括但不限于东风、奇瑞、赛力斯、奥迪、广汽传祺、阿维塔、上汽、北汽、长安、岚图、深蓝等等。
</p>
<p>
    华为还与上汽联手发布“SAIC尚界”。
</p>
<p>
    按照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的说法:国内有超过80%的主机厂选择华为乾崑,未来3年城区辅助驾驶的搭载量将超过2700万辆。
</p>
<p>
    华为攻城略地,势头不减!
</p>
<p>
    <p>
        <img class="imgbox" src="https://www.baoxiaoke.com/zb_users/upload/2025/05/20250509113511174676171156738.png" alt="图片" /> 
    </p>
</p>
<p>
    <strong>05、国产零部件厂商崛起</strong> 
</p>
<p>
    问个问题,最大牌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厂商是哪个?毫无疑问是华为。
</p>
<p>
    在华为之外,其它国产B端零部件厂商也在崛起。
</p>
<p>
    地平线、Momenta、科大讯飞、绝影智能、润芯微等纷纷登场,其中有不少已经获得了大量订单,比如地平线征程6芯片就被十余家国际品牌采用。
</p>
<p>
    中国从“硬件代工”转向“标准制定者”,127项智能电动车标准成为全球基准,供应链企业如华为、Momenta构建跨国生态圈。
</p>
<p>
    一枝独放不是春,我们需要华为,也需要更多的“华为”。
</p>
<p>
    <p>
        <img class="imgbox" src="https://www.baoxiaoke.com/zb_users/upload/2025/05/20250509113516174676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