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厂在面临未来挑战时并未放弃发动机领域的发展,尽管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但中国大厂仍然致力于发动机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他们坚信发动机作为汽车的核心部件,对于提升汽车性能和效率至关重要,他们将继续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以确保在发动机领域保持竞争力并取得突破,这一决心和坚持将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大厂持续研发发动机,2025年不放弃

在当前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燃油车技术仍在不断突破,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以长城汽车为例,其近期发布的4.0T V8发动机,采用双可变截面涡轮增压技术,最大功率达到560马力,同时具备智能闭缸功能,标志着燃油车技术的崭新突破。 这种技术革新并非个案,长安汽车最新研发的500Bar超高压直喷新蓝鲸发动机实现了燃烧效率显著提升,搭载该发动机的CS75 PLUS等车型实测实现一箱油续航超1000公里,每公里成本不足0.5元,广汽集团通过钜浪动力系统提升发动机热效率至46%,吉利汽车则通过雷神混动专用发动机将热效率提升至44.26%,并通过48V轻混系统实现油耗降低。 传统大厂并没有放弃发动机研发,尤其在海外市场中,充电设施不足仍是现实问题,而混动技术的发展使得内燃机焕发新生,长城汽车的4.0T V8发动机作为一款大排量发动机,更是体现了其在燃油车技术上的深厚实力,国内仍有近50%的用户选择燃油车,这样的市场格局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除了车企自身的需求,政策导向也决定了燃油车注定不会消失,工信部提出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同步推动内燃机技术发展,激发传统能源汽车和内燃机厂商发展合力,这意味着未来将形成多元化的动力格局,内燃机也将实现技术升级。 中国内燃机协会认为,内燃机的市场不仅限于汽车领域,在重型运输、工程机械以及军事装备等特定领域,内燃机的高扭矩输出和即时响应性等特性使其难以被替代,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说,新能源固然是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保持发展路径多样性,中国汽车工业正在构建"新能源与燃油技术双轮驱动"的发展新格局。 在燃油车面临电动化冲击的今天,车企没有放弃燃油车的研发,这并非固执,而是理性的选择,这既规避了"激进电动化"的产业风险,也为海外市场预留空间,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将长期共存互补,车企需平衡两者发展,才能走得更远。 燃油车在技术革新和市场需求方面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新能源汽车共同构成汽车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中国大厂持续研发发动机,2025年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