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车企调整智能驾驶命名,小米也在其中,但国内仅有一家车企敢于自称智驾时代的引领者,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智能驾驶已成为车企竞相追逐的热点领域,命名方式的调整背后反映了行业的复杂性和竞争态势的不确定性,尽管小米等企业在智能驾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谨慎行事,不敢轻易自称引领者,相比之下,只有一家企业敢于在智驾领域走在前列,展现出强烈的自信和实力。

多家车企纷纷更改了“智驾”的命名,小米等也在其中,这一变革反映了汽车行业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态势以及命名规范的严格性,在国内市场中,只有一家企业有资格使用“智驾”这一命名,那就是拥有强大技术实力的企业。

车企智驾命名大调整,小米退缩背后,谁是国内智驾时代的真正引领者?  第1张

随着五一假期的结束,“智驾更名”频繁登上热搜,小米、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纷纷将原本的“智驾”标签改为更为低调的“辅助驾驶”,这其中,小米对SU7新车定购页面中的措辞进行了调整,在一片“去智驾化”的浪潮中,华为仍然保留“智驾”表述,被网友戏称为“国内唯一真·智驾玩家”。

这一改名潮的背后,源于工信部的一纸新规:L2级功能必须称为“辅助驾驶”,禁用“智驾”“高阶”“自动”等模糊词汇,过去,部分车企过度宣传L2级辅助驾驶为“智能驾驶”,导致消费者误解,甚至出现了高速上睡觉、玩手机的极端案例,随着L2级功能的渗透率不断提升,相关事故率也呈上升趋势,新规旨在规范行业宣传,避免夸大技术实力,保护消费者权益。

在这场改名风波中,华为成为了一个例外,其ADS高阶系统依然以“智驾”示人,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华为的技术路径与众不同,它采用GOD网络+激光雷达的融合感知算法,能够识别非预设的障碍物,并且其动态人机共驾系统能根据路况和驾驶员状态实时调整系统权限,避免盲目自信,华为敢晒“短板”,在用户手册中详细列举系统失效场景,并通过AR模拟训练强制用户学习接管,这些细节证明了华为的“智驾”不仅是营销标签,而是有真实技术兜底的差异化能力。

车企智驾命名大调整,小米退缩背后,谁是国内智驾时代的真正引领者?  第2张

这场改名风波也让智能驾驶行业的真实面貌浮出水面,当“智驾”回归其本质“辅助驾驶”,我们意识到真正的智能驾驶不需要过度的营销包装,工信部的新规为行业划定了起跑线,未来的竞争将是算法、算力、数据的正面较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华为已经用ADS 4.0的L3商用方案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毕竟,在智能驾驶领域,只有技术实力才是真正的“命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