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和王兴两位商业巨头之间的关系并非“兄弟”,他们虽然都是中国电商和餐饮领域的佼佼者,但各自经营领域不同,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虽然两人有交集,但他们的合作并非建立在“兄弟情谊”之上,而是以商业利益和共同目标为驱动,他们以各自的专业知识和资源互补,共同推动行业发展,刘强东和王兴的关系更多地是商业合作伙伴,而非“兄弟”。

刘强东王兴:不是“兄弟”

虎嗅获悉,在今年一季度,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与三位互联网圈内的大佬共聚晚餐,这三位大佬分别来自外卖、打车、本地服务领域,席间,刘强东向三位老友表达了京东即将发力外卖的决心。

4月21日晚,刘强东在朋友圈回应称:在我外卖上线之前,我特地请了程维、兴哥和劲波一起见面聚餐,我的态度很明确:零售不是我擅长的,也不是京东的,任何人都可以做,我没有资格抱怨,做外卖也一样,只希望各位兄弟都能守住自己的底线。

京东内部人士向虎嗅透露,刘强东对于“外卖”这场战争的投入态度是“投入不设上限”,甚至给予京东目前管理层以“长期机会”:即不以短期的业绩收入、利润情况为考核,而是着眼于长期,以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口碑为更高优先级。

另据接近刘强东的人士透露,4月,刘强东把相当多的精力投入到“外卖”业务中,不仅亲自送外卖,还密集与外卖业务核心管理层开会,推动集团内围绕外卖业务的“资源整合与协同”。

值得注意的是,在京东创始人亲自“冲到一线”大举进入外卖市场之际,美团内部的反应并没有外界预期的那么紧张。

不同于2024年面对抖音杀入本地生活业务后组建应对小组的情况,目前美团内部并未针对京东的外卖项目组建特别的项目组或特战队。

王兴依然聚焦于AI和具身智能领域,他拜访了多位国际上知名的AI领域科学家,并参与了公司内部围绕无人机、具身智能和AI模型的几乎所有重要会议,但美团近期也有变化,虎嗅获悉,美团在4月彻底完成了围绕外卖、即时零售等业务的架构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架构整合实际上始于2025年2月,而那时京东外卖已经正式上线,也就是说,在京东与美团这场围绕外卖和即时零售的激烈竞争中,王兴把“前线”的统兵权交给了王莆中,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权限”。

有接近王兴的人士告诉虎嗅,王兴目前的兴趣聚焦于AI、具身智能等涉及未来的方向,而美团的架构是,内部围绕AI、具身智能的业务都由王兴亲自抓;基本盘业务(如外卖、到店等)都由王莆中统筹,王莆中在重大决策上会请示王兴。

有熟悉王兴的人透露,在京东与美团外卖大战最激烈的2~4月,王兴依然保持了自己的爱好:抽空和亲朋一起去看话剧类表演。

截至4月22日,京东外卖的“日单量峰值”已经突破了1000万单,目前覆盖了全国166座城市,相比之下,虽然京东外卖目前的体量尚不足以对美团形成致命一击,但业内人士告诉虎嗅,京东外卖的增速迅猛,从日单量500万到1000万,京东只用了一周,而在京东最新的计划中,未来三个月将招聘十万名全职骑手。

一位资深互联网外卖平台从业者告诉虎嗅,以目前的体量看,京东外卖尚不足以对美团乃至饿了么形成真正压力,但如果京东保持投入和增速,一旦其日均订单量达到“1500万~2000万”这个“临界点区间”,美团和饿了么都会认真重视对手。

从2023年京东就开始计划做外卖的消息就已经传出,当时京东原本计划于河南的郑州等地小范围测试外卖项目,一位熟悉2023年京东外卖项目的前京东人士向虎嗅描绘了当时的计划:由京东旗下的达达负责配送,通过京东即时零售相关业务线承接品牌(小时达、京东到家),但因为业务流没有完全准备好,加上即时零售端对3C大品牌、日百头部连锁店的争夺日益激烈,所以这个小范围实验被搁置了,但这个项目当时也是归属于即时零售整个大板块里面的。

不难看出,今天京东最终落地的外卖项目和其“2023年的计划”如出一辙:基于达达的配送体系,京东增扩外卖骑手;通过即时零售业务线完成最早的品牌开拓与触达,这其实正是此时此刻京东和美团这场“外卖大战”的本质与真相:外卖是即时零售大战的延续而非一场完全独立的热战争,即时零售对于美团和京东的核心价值是相同的:首先是利润引擎其次是拉高核心用户消费频次的关键武器,而从过去几年的发展来看不难发现即时零售对于美团和京东而言都是其利润引擎以及业务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这场竞争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这其实也是双方对于未来市场的一种争夺和对用户消费习惯的塑造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和用户心智从而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而这场竞争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双方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的地位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