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车了吗?如翻!
在评测K60至尊版后,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心里——明明在各个评测中,天玑9200+的能效表现都不出色。尤其是相较于骁龙8 Gen2明显逊色很多。
但K60至尊版的实际表现,跟理论的能效数据不说是一模一样,只能说毫不相干。本应该“又慢又热”的天玑9200+,实际用起来却是“又省又快“。
究竟是为什么呢?
“能效曲线”到底该怎么看?
多年评测经验告诉我,遇到理论和现实相矛盾的问题。不外乎三种原因:
- 实测数据错了
- 理论数据错了
- 对数据的解读错了
首先可以排除第①点,因为这款手机我是亲自测试过的。性能表现确实很好,我没必要自己骗自己。而且关于游戏帧率的测试结果,大量评测博主的数据是能对上的,足够交叉验证。
那有没有可能是第②点,理论性能数据测错了?
我们目前参考的是来自“极客湾“的能效曲线,会不会是一家之言的问题?
正好最近有另一位爱好者(轻极测),自行测试了天玑9200+的完整能效曲线。两边独立测试的结果同样交叉验证,有理由相信两组数据都是准确的。
即:天玑9200+的峰值能效逊于骁龙8 Gen2,且峰值功耗高得吓人。
两种可能性排除,就该来审视第③点了——会不会数据都是正确的,但我们对数据的理解不正确?
好,那我们回归到数据上,看可能错在了哪里?
还是先看这组极客湾GPU的能效数据。第一眼大家肯定会被天玑9200+长长的“尾巴“给惊到。为了拉高性能,它的GPU板上功耗达到了惊人的13W!这能不烫才怪了!
那为什么博主们(包括我自己),都说它跑游戏不烫?难道是他们撒谎了吗?
我们对照着看游戏实测的数据,其实伏笔早已给出!
请看——《原神》,特效全开,接近满帧的情况下。当前主流旗舰芯片,不论是天玑9200+,还是骁龙8Gen2。整机功耗也只是在5.5W~6.2W左右。
而且注意,这里测试的还是整机功耗。包含了屏幕等外设的功耗。去掉之后,实际留给处理器使用的,可能也就5W不到。
是时候了,把思路【逆转】过来!
我们总是被能效曲线的后半段,也就是峰值性能的部分吸引目光。理所当然以为这是影响手机性能的关键。
但在现实中的高压游戏场景,这部分性能可能根本就用不上。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我们视而不见,能效曲线最前面的那一小段。
“散热极限“影响了什么?
为了进一步验证,我在K60至尊版上跑了Burnout Benchmark。
尝试了不同负载组合、开关性能模式等操作。待机身达到热稳定后,整机功耗都稳定在了5.5W左右。换而言之,这台手机散热的极限能力,就在这个范围。
其他旗舰机型的散热极限,多数也在5~7W这个范围。和前面的游戏数据相吻合。
同时,这样的数据也是合乎常理的。考虑到现在手机常见的电池容量(3.8V-5000mAh),对应19Wh左右的能量。如果放任CPU+GPU长时间满负载工作,整体功耗会超过20W!
这样不仅发热难顶,电池连1小时都撑不住,这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如何解释天玑9200+游戏出色表现?
还是以7W左右的极限举例。减去屏幕等外设的功耗,真正留给处理器的大约不到6W。
而这6W又需要再细分给CPU和GPU。
具体怎么分,还要看不同游戏的侧重点,也就是所谓的 “吃CPU” 还是 “吃GPU“ 。这里取一个范围,就假设各自分到2~4W左右。
这样一顿操作猛如虎,最终结果就是整个“能效曲线”,和游戏表现实际相关的只有最前面2~4W的这一小段。
那么把这一小段放大,结果已经明显了——天玑9200+和骁龙8 Gen2在这一小段范围上表现不相上下,甚至天玑在GPU部分更有优势。
更有意思的是,天玑9200(+)在超大核上使用了台积电HD库(密度库)。除了降低成本外,密度库还可以优化核心在低频下的能效(代价则是高频能效劣化)。
如前文所述,低频能效恰恰就是手机游戏表现的关键。所以某种意义上说,天玑9200+对低频(游戏场景)做了针对性的优化,可以认为是一颗手游特化的处理器。
这就是天玑9200+游戏表现出色的原因。
“峰值性能”还有用吗?
说到这可能很多人已经懵了。我们原以为手机游戏很吃性能,但却连处理器完整性能的1/4都用不上。
既然如此,这个峰值性能不就成了花瓶,除了跑分好看没别的作用了吗?
想象一下:人连续通宵工作会累垮,但是偶尔通宵一次就还好。
游戏是一个持续的高负载,长时间发热下峰值性能自然无法发挥。但如果调用峰值性能的时间极短,又会怎样呢?
根据焦耳定律:Q=P×t。即使功率P很高,但只要时间t足够短。产生的热量Q就不足以超越手机的散热极限,相当于无事发生。
但这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这种需要瞬时爆发高性能的场景,真的存在吗?
别说,还真有!
在日常APP冷启动、切换、快速滑动等场景下,系统会短时间拉高芯片频率,保证操作过程迅速和流畅,这就是峰值性能的用武之地了。因为整个过程持续时间很短,即使功耗偏高也不会引起大的问题。
如果你尝试快速连续地打开大量APP,手机会因为频繁调用峰值性能而发热,这就是系统的性能调度在起作用。不过这么极端的用法,正常使用几乎不会遇到就是了。
以跑步来类比,游戏场景像马拉松,要保留体力均匀分配才能顺利;而日常使用就是百米冲刺,要求你瞬间爆发最大速度,能坚持10秒就赢了。
如何评价天玑9200+?
到这一步,也该下个定论了。
联发科在“技不如人”的大前提下,巧妙地向低频性能倾斜。使得天玑9200+拥有了持平甚至超越骁龙8 Gen2的游戏表现。又由于CPU峰值性能拉的足够高,所以日常使用流畅度也很棒。
平心而论,如果一定要分出高低,骁龙8 Gen2一定是更优秀的那个;但也必须佩服天玑的“扬长避短”简直天衣无缝,把有限的技能都点在了和用户体验最密切的地方。
闲谈部分
其实天玑9300都准备发布了,天玑9200+生命周期也快到头了。为什么偏偏选在这个时候做这种没热度、又没流量的选题?
现在手机评测,尤其是性能评测这一块逐渐走向深水区:从纯跑分→游戏帧率→测功耗→单点(峰值)能效比→能效曲线。
评测越来越靠近“本质”,分析的因素不断深入细化,对现象的解释更加深刻。但同时也意味着认知和理解的难度变得更高了。明明是准确的数据却引发了不准确的理解,天玑9200+就是这样的例子。
扯得有点远了。总之 骁龙8 Gen3 和 天玑9300 不久就会发布了,或许到时你就会想起这篇文章了。
文章来自互联网,只做分享使用。发布者:包小可,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oxiaoke.com/article/13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