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台风预报的必备条件 台风来了如何应对

导语:做好台风预报的必备条件是什么?做好台风预报的必备条件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涉及多个方面的准备和配合,而且需要有准确的气象观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包括气象卫星、雷达等,这些设备能够提供台风位置、强度、路径等关键信息,下面就去看看台风来了如何应对吧!

做好台风预报的必备条件

做好台风预报的必备条件 台风来了如何应对

台风

台风的发生发展、移动路径、强度变化以及所造成的风、雨、潮等三大灾害,其预报难度都很大。要做好台风预报工作既要有高级的专业人才、先进的工作设备和充分的各种资料,又要有有效的科学方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高级的专业人才对台风活动的全过程具有全面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对台风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尤其是一些疑难问题能给予比较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具有丰富台风预报实践经验,在现场预报中对各种资料进行较准确的分析判断,并具有把关能力;具有一定的哲学素质,在台风活动全过程错综复杂矛盾中,抓住问题本质,抓住主要矛盾,透过现象分析问题实质,通过分析、比较、鉴别,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具有现场应急的能力;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忘我工作,努力钻研业务理论。

具有这样素质的高级专业人才,就有可能把台风预报业务做好,同时还可能弥补其他一些方面的不足。这种人才是很难得的,既要靠自己努力,更要各级领导重视培养,严格要求,一步一个脚印,绝不能拔苗助长,并要求较长时间坚持在台风业务预报第一线进行实践,只有这样,高级的、具有很强的台风预报把关能力的专业人才才能形成。长期的台风预报业务的实践证明,哪个单位具有这样的人才,就有可能争取把台风预报做好,争取少出或不出台风预报事故,否则是不可能的。因此,人才问题同其他任何工作一样是做好台风预报业务中最关键、最主要的问题。

先进的工作设备科学发展史的每次飞跃,都是体现在工作设备的改进。每当新的设备投入到工作中应用之日,就是时代进步之时,在气象史上,在预报业务的发展史上都是如此。20世纪50年代,飞机探测在台风业务中的应用,使台风定位、强度、路径等方面的问题有了比较准确的资料,部分弥补了由于浩瀚的海洋上常规资料不足造成的缺陷。

然而,这种资料是十分有限的,而且由于电信上的落后,我国的多数地方气象台不能及时得到探测资料,因此对台风的发生发展,尤其是近海域台风的突然发展和加强无法及时反映。当时只根据有限的天气图资料从天气学角度开展台风发生发展,尤其是近海台风发生发展的研究,但收效甚微。即使是应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格雷教授主持研究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法,由于大洋上常规资料奇缺,也难奏效。1959年8月23日登陆福建厦门的台风预报失误,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的监测设备。

自从1960年4月1日美国第一代的气象卫星上天之后,卫星云图资料填补了大洋上常规资料奇缺的不足,利用卫星云图研究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取得较理想的效果,而且便于实际业务操作。我国气象卫星云图在台风预报中的应用,是从1970年6月26日第一台卫星云图接收系统建立后才开始的。自此以后,台风发生发展及其强度变化的预报有很大改善,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地球同步气象卫星云图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台风发生发展预测能力。气象雷达同气象卫星一样,也是先进设备。

1959年8月23日登陆福建厦门的台风预报失误以后,在福建省委主要领导的亲自过问和关心下,福建省气象局在全国省级率先购置第一部气象雷达。但当时因缺乏经验,加上经费所限,买的是一部船舶用的小雷达,视程80km,只有当台风接近福建省沿海时,才能观测到。为时过晚,未能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能解决一些问题的是到1966年国产的843雷达,有效视程可达300~400km。

在当时,我国尚未建立卫星云图接收系统,雷达对近海区台风发生发展及其强度的预报有一定作用。例如1967年7月31日13时在福建省福清县登陆的,事后“追认”的当年第8号热带风暴,就是雷达观测发现的。当时国外因缺乏飞机探测数据,也没有给这一热带风暴命名,加上因范围小常规资料难于分析出,因此,到登陆后才被“追认”为台风。自1970年有了气象卫星云图资料之后,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优势互补,为台风业务预报提供了较准确的依据。台风业务预报在向客观、定量方向发展过程中,设备更为重要。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福建省气象台便同福州大学数学系和厦门大学数学系等高校的教授开展台风客观、定量方案研究。当时在福州大学X-2机上进行工作,速度慢,自动化程度差,上机计算前的一切都得靠手工操作,经多年研制,虽然编出一套较好的客观、定量的台风路径业务预报方案——即加校正量的台风路径预报方案(简称Fj方案),但由于受计算机条件的限制,一直到1984年微机投入气象预报业务中应用后,客观、定量的Fj预报方案才在台风路径的业务预报中发挥了较大作用。随着自动化程度提高,不但大大提高运行速度,而且提高其可靠性。

如今,能够从因特网得到许多过去难于获取的资料,增加了许多有效的判断依据。所有这一些都表明,先进的基础设备是非常重要的,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电子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在台风业务预报中的应用,大大改善和提高了台风业务预报质量。因此,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台风业务预报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例如,1990年的17号台风,这是在距福建省沿海只有

200km多的海域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常规的地面资料根本没有反映,如果没有卫星云图,很大可能会造成漏报。然而有了卫星云图,当它还是一个很弱小的热带云团出现在台湾东部海域时,便引起预报员的严密监测。9月4日02时,据地面资料还很难确定它是完整的气旋性环流,但据卫星云图,福建省气象台当时判断,该热带云团已经发展成为热带风暴,电话建议中央气象台进行编号(这时国外也没有编号和命名),于9月4日凌晨,发出热带气旋紧急警报,结果这次起初不很起眼的小风暴,迅速发展加强为一个近中心最大风力达11级、阵风12级的强热带风暴,并出现10小时雨量高达690mm的超特大暴雨,是登陆福建台风中雨强最强的一次。这次强热带风暴从发现到登陆前后只有十几个小时,由于及时预警,采取紧急措施,保护了400多条出海渔船的安全,使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大量的各种资料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完整的、可靠的资料分析基础上,并由此进行判断、推理甚至猜想,从许多偶然现象中,努力寻找出必然规律。台风预报是一门高难度的科学技术,要做好预报,必须要有大量的资料作为依据。只有利用地面观测资料才能准确判断台风中心所在位置、强度及其变化趋势。当台风登陆台湾省之后,这种资料尤其重要,否则,常在临近登陆福建省时,会出现很大误差。各层等压面资料,尤其是500hPa等压面资料是预报台风路径的基本资料,缺少它就很难判断未来台风路径变化趋势。

700hPa、850hPa资料是预报台风影响下可能发生的暴雨强度及其落区的基本资料,同时对台风路径的诊断分析,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参考价值。200hPa资料是判断台风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气象卫星云图资料更为重要,由于浩瀚的大洋上常规资料奇缺,卫星云图能填补常规资料的不足,是分析判断台风发生发展

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分析台风位置、强度、结构的重要根据,是预报台风影响下的天气,尤其是暴雨量大小的重要根据。在停止常规的飞机探测之后,卫星云图显得更为重要。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都属遥感技术,所不同的一个是从天上往下观测,一个是从地面向上看,两者互为补充,互为参考。雷达观测资料在临近登陆前后,对于准确判断登陆地点十分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尤其是大型、快速计算机的迅猛发展,现在发达国家数值天气预报已达到较高水平,尤其是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

日本、美国也提供了大量较准确的数值天气预报产品。我国现在也有自己的数值天气预报产品。世界各地和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可能受台风袭击的地区都公开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所有这些,对于台风预报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是,最重要的是常规地面、高空气象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如果缺了这些基本资料,那预报是很盲目的,跟人家跑,是很不可靠的。1969年4号台风,据国外飞机探测表明,7月30日20时,中心已移到18.1°N、130.7°E,最大风速30m·s¹,按其位置是台风极易发展加强的海域,按其路径动态对福建有威胁的可能,因此,福建省气象台密切注视其动态,可是当其中心于31日14时到达19.1°N、126.7°E时,国外没有飞机探测,很难确定其动态,预报有很大困难,也很盲目。

当时正值我国非常时期,以为是国外有意对中国实行情报封锁所致,事后根据历史整编资料,才知道自30日20时以后台风强度不断减弱,31日下午已成为热带低压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深深感到资料的重要性,缺了资料,对预报员来说,好似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效的科学方法台风预报是难度很大的一门科学,必须要有科学方法,否则,是无法胜任的。更重要的是,一旦发生重要的预报失误,将造成重大灾难。目前台风预报虽然已有大量的方法可供应用和参考,但是必须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为此,我们进行大量研究,建立许多可供应用的预报方法,其中不少方法具有创新,是我们从事台风预报取得成功的重要财富。这些方法主要有:

做好台风预报的必备条件 台风来了如何应对

台风

(1)天气学预报方法天气学方法目前仍然是台风预报的看家本领。在大量普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台风路径、台风天气进行分型,在分型的基础上寻找预报参数,综合为分型编码法。这种方法有重要应用价值。

(2)气象卫星云图预报方法利用卫星云图对台风的发生发展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总结,给出一套较完整的可供操作的方法,同时对台风路径、台风天气、台风结构、台风强度等,有不少研究成果可供应用。

(3)客观定量预报方法作为这方法的一个重要成果,是福建省气象台自1970年起长期与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的教授进行合作研究的加校正量的台风路径客观预报方案。这个方案,1981年被国家气象局采纳,作为全国多种客观定量的台风路径方案之一,参加国家网广播。经评定,其误差之小,拐点预报成功率之高,在国内同类预报方法中名列前茅。自1978年到1992年,对登陆福建的所有台风特别是对福建有重大影响的台风,都预报得比较及时准确,是同上述各方法的应用分不开的,如果在我们的工作中,抛开了这些方法,必将造成严重灾难。

丰富的实践经验认识论认为,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从实践、从试验中来。人们通过实践、试验,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甚至猜想,从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再到实践中检验,再进行修改、补充。这

就是实践一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多次的反复过程,每次反复,都将使人们的认识提高一步。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并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条理性的理论。人们的知识常常是先从书本得到的,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是入门的开始,但台风的预报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加以总结,加以丰富和提高。因此,实践是非常重要,实践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台风预报是非常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决定的,分析问题要从多方面看,不要从单方面看,并从许多相互交叉,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能力,不是随心所欲所能做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这就要求从事台风预报的科技工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前人经验的总结),还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自己总结的理论),否则是不可能做好的。

实践经验的取得,顾名思义,必须坚持实践,实践是一个比较艰苦的过程,但没有这种经历,也就不可能取得经验。然而,经验往往是从感性的、片面的、零碎的开始,能否形成系统具有条理性的、能用于指导实际业务工作的,必须经过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因此,比较成熟的经验,实际上也是理论的一部分,是对原来人们学过的理论的补充和发展,而且更丰富,更生动。所有这些必备条件,人才最重要,设备、资料其次,其他都是从属条件。有了好人才,高级的专业人才,可以部分地解决设备欠佳、资料不足的困难,如能再加上先进的设备和完整的资料,则将如虎添翼,其他几个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做到,这一切也为大量的历史事实所证实。

台风来了如何应对

1、关注台风动态预警信息,低洼地、老旧房人员应按照村(居)干部通知要求及时转移,做好安全防护;

2、在大风时关紧门窗;

3、适当储备食物、水和药品;

4、准备移动电源、手电筒;

5、检查管道排水、电路、燃气等情况;

6、不在暴雨、大风等危险时段出行,及时转移至安全地带;

7、可能遭受大风影响的高楼层住户,建议在窗玻璃上用胶布贴“田”+“米”字图形,以防玻璃破碎伤人;

8、有车一族在台风来临前提前检查并保管好车辆,尽量将车辆驶离低洼地带等易进水路段。

文章来自互联网,只做分享使用。发布者:包小可,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oxiaoke.com/article/133729.html

(0)
上一篇 2024-06-12 21:00
下一篇 2024-06-12 21:00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4281439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